

基層是政策落實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國家治理的“神經末梢”。當前,為基層減負增能已經成為激發(fā)基層活力、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之舉。我們必須要做好這道“加減題”,從技術、考核、制度等方面再發(fā)力,真正讓基層干部卸下“有形之負”、扛起“無形之責”,在實干中書寫時代答卷。
減“指尖之累”,以“數字賦能”重構基層治理邏輯。技術賦能原本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,但有些地方將數字化轉型簡單粗暴地理解為“把業(yè)務搬到線上”,并不能有效減少基層人力成本,反而增加了“填表式運動”“系統(tǒng)二傳手”等新型負擔,使信息化手段的便利性成為了加劇“留痕競賽”的“幕后推手”,不斷滋生出“指尖上的形式主義”問題。而要破除“指尖之累”,關鍵就在于“撥亂反正”,讓數字化技術回歸到輔助參與基層治理的位置上來。要以技術賦能深化跨部門協(xié)同治理,通過強制性的數據開放標準與共享接口規(guī)范,破除部門間的“數據主權”觀念,在基層構建數字治理共同體,逐步消解形式主義的生存空間。
減“無效內卷”,以“有效考核”激勵干部擔當作為。形式主義痼疾難以根除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政績觀出現偏差,把本該以實際成效為導向的考核指標異化成賺取政績的工具,“一刀切式”的工作任務量化和層層分解的數字化目標,讓考核看似精細,實則過濾掉了真正讓群眾滿意的實事,讓有些干部在“無效內卷”這條路上越走越遠。因此,要及時為考核指標“瘦身減負”,樹立正確的考核導向,在基層逐步形成實干為要的良好氛圍。探索推廣“無感考核”,把考核的“唯結果論”轉變?yōu)閷鶎庸ぷ鬟^程的深入了解,經常走進基層聽聽干部的心聲、看看群眾的滿意度,用實際成效代替天花亂墜的數據和臺賬。要精準設置核心的考核指標,不搞“面面俱到”的考核,讓關鍵性考核指標引領全盤工作,突破“無效內卷”的困局。
減“權責不符”,以“制度創(chuàng)新”提升基層治理效能?;鶎迂摀^重的根源之一是權責模糊,“屬地管理”“一票否決”等機制把責任層層下壓到基層,但權力和資源未同步下沉,讓基層陷入“小馬拉大車”的困境之中?!吧厦媲Ц€,底下一根針”的現狀,再加上群眾訴求的日益多元化,致使基層治理事務呈幾何級增長。中央此前出臺的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(guī)定》,強調要“規(guī)范明晰基層權責”,針對這一難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辦法。要將基層工作職責和服務事項,結合地方實際分解細化為清單,編制清晰的操作流程,逐步形成科學規(guī)范的基層治理模式。要賦予基層部門更大的資源使用權和指揮協(xié)調權,參考北京“街鄉(xiāng)吹哨、部門報到”的治理邏輯,推動更多的資源、服務、管理下沉到基層,讓基層治理更加順暢高效。(李維媛)

來源/七彩云端
責編/王君霞
二審/李 橋
終審/張衛(wèi)國
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

【聲明】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(fā)布的內容,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