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教師節(jié)前,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被授予江蘇“時代楷模”的消息被刷屏。213名老師32年接力支教國定貧困縣——寧蒗彝族自治縣的事跡,讓人感動。
俗稱“小涼山”的寧蒗縣,還有一個讓人感動的群體,一個因貧困催生出的敢于改變、敢于奮斗的群體——“現(xiàn)代孟母”群體。
過去,小涼山很窮很落后,直到1951年才有了全縣第一所小學?!氨持笥蠓皆綆X去讀書”,是小涼山大山里孩子們從前上學的真實狀況。
“我一天的口糧就是6個洋芋。兩個是早飯,背上剩下4個去讀書——午飯兩個、晚飯兩個。”寧蒗朋友老李說,上世紀80年代他就是這樣上學的。
“那時很窮,家里只有洋芋,學校離家很遠,山路崎嶇?!崩侠钫f,“整個小學我只有一雙膠鞋。到后來,已是破爛不堪……”
窮則思變,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改變、敢于擔當、敢于奮斗的行動。而小涼山人民恰恰是敢于改變的。
上世紀80年代,“再窮不能窮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的思想覺醒,喚起了小涼山人民延續(xù)至今的一份堅定:拔除“窮根”,教育先行!
艱難困苦之中,一個被稱為小涼山“現(xiàn)代孟母”的群體出現(xiàn)了:他們千方百計走出大山,年輕的父母去打工,老人來照顧孩子……許多人甚至寧愿在路邊搭棚子住,也要讓孩子能夠在縣城或鄉(xiāng)鎮(zhèn)上讀書。
走出大山,不惜“三遷”,再苦再難也要讓孩子上好學。一份執(zhí)著的信念在大山深處傳遞:改變代代窮的命運,讀書是唯一出路。
斗轉星移,小涼山“孟母”現(xiàn)象已延續(xù)三十多年。
“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!”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、全面建成小康決勝之年,作為麗江市、乃至云南脫貧攻堅主戰(zhàn)場之一的寧蒗縣,已然換了一片新天地!
今天,當你走進小涼山時會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“孟母”已不必再“三遷”!
地處縣城“黃金地段”的“小康家園”,是寧蒗縣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安置區(qū),一路之隔,便是小涼山學校。
小涼山學校總投資2.37億元,現(xiàn)有學生4561人,其中進城安置建檔立卡戶學生1792人,低保家庭學生1013人。
小涼山學校的楊亞濤、楊亞博兄弟倆,以前一直靠父母打工,在縣城租房讀書。2018年,作為跑馬坪鄉(xiāng)的易地扶貧搬遷戶,他們隨母親搬進了“小康家園”。
戰(zhàn)河鎮(zhèn)建檔立卡貧困戶毛學英,7年前,來到縣城打工、租房,讓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在縣城接受教育。去年,她和兩個孩子搬進了“幸福家園”——寧蒗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安置區(qū)。
現(xiàn)在,寧蒗縣超過半數(shù)的學生在縣城就學,配套建設的進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(qū),讓建檔立卡的“現(xiàn)代孟母”們遷入了“學區(qū)房”?!氨持笥蠓皆綆X去讀書”的日子,一去不返了。進城安居、孩子進城上學,成了小涼山“孟母”們最安心、最幸福的事。
回首上世紀80年代,寧蒗縣破天荒地以“木材換人才”的方式,從江蘇海安引進了第一批優(yōu)秀教師給自己“輸血”。
如果說,“木材換人才”喚起了寧蒗教育扶貧的一次覺醒。那么,延續(xù)至今的“現(xiàn)代孟母”現(xiàn)象,則是寧蒗人民通過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遞、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另一次集體覺醒。
可以說,“現(xiàn)代孟母”精神為寧蒗教育扶貧、人才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,同樣是一種敢于改變、敢于奮斗的寶貴時代精神。(作者:羅坪江)
(發(fā)稿編輯:羅坪江)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