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化周刊】木府游記

2025-03-02 12:25:21 閱讀量8642 字數(shù)2172


木府游記


黃  選(浙江?。?/p>


乙巳年春節(jié),當麗江古城的晨曦還隱于雪山峰巒之間,我踩著青石板穿過熙熙攘攘的四方街,站在了木府門前。此時此刻,朱漆大門上的63個銅釘映著晨光,石牌坊上的“木府”2字遒勁有力,對面影壁上的題字令我駐足——“宮室之麗,擬于王者”,這是徐霞客對木府用目光發(fā)出的贊嘆。

400年前,徐霞客曾遠觀木府。那時的木府如一座懸浮在滇西北高原上的宮殿,飛檐斗拱刺破層層云霧,亭臺樓閣與玉龍雪山的銀冠遙相呼應(yīng)。江南布衣徐霞客背著在湘江遇盜賊后僅存的紙筆,在陳繼儒的引薦下與納西族土司木增相會于麗江白沙的解脫林。木增以納西族最隆重的“三疊水”宴相迎,牦牛肉、琵琶肉、雞豆涼粉的香氣,與藏經(jīng)閣的檀香交織,融匯成一段跨越地域與階層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傳奇。


踏入今日的木府,偌大的廳堂早已褪去土司衙署的威儀。議事廳的虎皮椅空懸,萬卷樓的典籍蒙塵,唯有玉音樓前的那株唐柏仍以虬曲的枝干勾勒著木府的煙云往事。導(dǎo)游指著中軸線上的建筑群說:“這里曾是大研古城的心臟,如今是中華民族文化交融的標本?!钡拇_,木府曾是政治權(quán)力的具象,卻在徐霞客的筆墨下蛻變?yōu)橐蛔幕S碑。

崇禎十二年的麗江,是徐霞客“萬里遐征”的最后一程。時年54歲的徐霞客已鬢發(fā)染霜,卻仍如少年游俠般執(zhí)著于跋涉名山大川。而世襲納西族土司木增雖手握滇西北的軍政大權(quán),卻在漢文化的浸潤下,以詩書為劍、筆墨為盾,鎮(zhèn)守、護佑著西南邊陲的一方安寧。他精通漢文,有詩集《云薖淡墨》等,在雪山下建解脫林藏經(jīng)閣,將納西族東巴經(jīng)書與中原典籍并置一室。


兩個本應(yīng)平行于廟堂與江湖的靈魂,因?qū)ξ幕尿\而交匯。

木增的款待極盡風(fēng)雅,他請徐霞客校訂他的詩文集《山中逸趣》,卻又不直言求跋。徐霞客心領(lǐng)神會,以篆書題寫跋文,將木增比作上古圣君虞舜。篆文曲折、言辭懇切,如雪山的褶皺般既避開了世俗的窺探,又以隱秘的筆觸完成了一場文化獻禮。木增撫卷長嘆:“知我者,霞客也?!边@聲感慨是上位者對一介文人的謙卑,也是文化對政治權(quán)力的超越。

當年木增邀徐霞客修纂《雞足山志》,本是為了彰顯木氏土司支持佛教的功德。不料徐霞客以地理學(xué)家的嚴謹,將雞足山志寫成一部融合地質(zhì)、民俗、佛教的百科全書。本是一部帶有木府政治符號的普通書籍,自此被注入了文化的魂魄,得以流芳后世。更耐人尋味的是,徐霞客其實始終未踏入木府半步——他住在20里外的解脫林,白日遙望木府,夜晚伏案疾書。這種若即若離的距離,恰似文人與權(quán)力最微妙的平衡,既借力于廟堂,又守護著精神的獨立。

夜幕降臨,我參與了“遇見木府”沉浸式夜游。光影在議事廳的藻井上流轉(zhuǎn),演員身著明代衣冠,重現(xiàn)當年木增與徐霞客對弈品茗的場景。行至萬卷樓,虛擬的徐霞客身影正在撰寫《山中逸趣》的跋,篆字如蝶,翩然投影于粉墻。導(dǎo)游輕聲說:“徐霞客當年未竟的遺憾,今夜由我們圓滿了?!?/section>



崇禎十三年正月,麗江的寒風(fēng)裹挾著雪粒,吹散了雞足山的最后一縷香火。此時的徐霞客已不再是那位健步如飛的行者。他的雙足因常年跋涉于瘴癘之地,關(guān)節(jié)腫脹如石、皮膚布滿紅斑,幾近癱瘓。更令人心寒的是,隨行的仆人竟盜走盤纏棄他而去。這位曾徒手攀巖500個洞穴的“蜘蛛俠”,此刻連站立都成了奢望。

木增得知消息后,連夜召集8名納西族壯士,以竹轎為舟、以山路為河,開啟了這場跨越萬里的生命接力。從麗江到湖北黃岡,數(shù)千公里的崎嶇古道上經(jīng)歷了150個晝夜的顛簸。轎夫用肩膀扛起的,不僅是徐霞客的病軀,更是一部即將湮沒于漫漫長途上的文明史詩。當轎隊行至長江畔,木增所贈的黃金已耗盡,幸得黃岡縣令侯鼎鉉接濟舟楫,之后方抵徐霞客的老家江陰。半年后,徐霞客在病榻上緊握兩塊云南“翠生石”溘然長逝,留下了一部60萬字的《徐霞客游記》,如暗夜中的火種照亮了后世400年來對祖國山川的深度文化認知。



2015年秋,一尊青銅塑像在麗江古城忠義坊前悄然落成。徐霞客左手執(zhí)卷,右手指點江山;木增拈須含笑,身體微微前傾。兩人相隔三尺,卻似有千言萬語在光影中流動。這尊銅像由江陰徐氏后人捐鑄,與江陰故居中的另一尊遙相呼應(yīng),正似銅像基座上的詩句“君住長江頭,我住長江尾。日日思君不見君,同飲一江水”的寫照。

來麗江木府前,我曾到白沙古鎮(zhèn)尋訪解脫林遺址。福國寺的唐梅已謝,藏經(jīng)閣的石階生苔,唯有徐霞客筆下翠微山的松濤依舊。山風(fēng)過處,恍若聽見兩個故人的對話。木增問:“后世可知你我?”徐霞客笑答:“宮室會傾頹,文字可不朽?!?00年后,木府的門票上印著徐霞客的贊語,夜游的燈光處照亮他的足跡——原來,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讓廟堂成為背景,讓人文成為主角。當無數(shù)游客在名為《情誼》的銅像前駐足,他們瞻仰的不僅是“擬于王者”的宮闕,更是一個民族對文明最溫柔的守望。那一頂穿越時空的竹轎早已化作文化的方舟,它載著徐霞客的病軀與木增的義薄云天,在歷史長河中擺渡,提醒后人:真正的文明傳承從來不是廟堂的獨奏,而是無數(shù)布衣與王侯共寫的交響。

離開木府時,雪山已經(jīng)隱入無盡的夜幕。回望那座沐浴在燈火中的宮殿,忽然想起余秋雨的話,“文化不是名詞,而是動詞”。徐霞客與木增的故事,早已超越了個人情誼,跨越了地域、民族、階層,成為中華文明“美美與共”的歷史注腳。

片麗江古城由周侃攝。



編輯:白   浩

校對:錢   磊

二審:和繼賢

終審:郭俊燕

麗江市融媒體中心 出品
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(zhuǎn)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(zé)任。

?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
24小時網(wǎng)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888-5112277 舉報郵箱:LjrmTS@163.com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(zhuǎn)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(zé)任。

掃碼轉(zhuǎn)發(fā)